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学工作 > 专业建设 > 正文
文传学院“人文气息、产出导向、协同育人、志趣发展” ——衡水学院“质量立校、特色发展”育人成果展示
时间:2023-11-14    点击:



衡水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前身为衡水学院中文系,目前拥有汉语言文学、广播电视学、广告学、播音与主持艺术、广播电视编导、网络与新媒体、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7个本科专业,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稳定在1600人以上。拥有3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,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

学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秉持“守正出新”校训精神,以立足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,全面落实“学生中心、产出导向、持续改进”理念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积极打造“人文气息、产出导向、协同育人、志趣发展”的育人特色。

一、立足人文底蕴,营造树人氛围

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多途径打造文化氛围,强化“以文化人”。

1.传统文化建立自信之基

充分发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,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学习、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,增强文化自信。衡水是诗经故里、大儒之乡。学院与衡水市博物馆、市民俗博物馆、饶阳县诗经博物馆等建立了稳定的联系。组织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浩瀚,体味中华文化的魅力之源。与地方融媒体合作创作《家乡话》《村名历史沿革》。把讲解课程开设到博物馆、园博园,经典诵读在诗经故里开展,师生共同学习、活动、感受。弘扬工匠精神,师生共同创作系列微纪录片《又见非遗——衡水篇》,目前正在制作中。

 

师生在饶阳诗经博物馆进行吟诵活动

2.红色文化助力学生成长

坚持价值引领,多渠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。开展“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薪火使命”等主题党日活动,公众号开辟“五四青年说”栏目,提升了大学生的政治素养。举办“光影铸魂——红色赋能助成长”活动。通过播放爱国主义影片,引导大学生在光影重现的经典中传承红色基因。同时,发挥学生专业优势,指导学生拍摄党建系列视频作品,并在网站和公众号发布,坚定理想信念。光明日报客户端、衡水电视台等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。《初心不改 薪火相传——河北省安平县建国前老党员风采录》和《初心如磐——记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:安平台城特别支部》得到高度评价。

3.学习文化坚定人生情怀

高度重视学风建设,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。通过班会课、团日活动等不断加强学风宣传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念;通过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的协同,探索建立学生成长档案;通过学业预警制度,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管理,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;通过邀请全国道德模范、先进个人等与大学生面对面,坚定思想航向;通过“以赛促学”鼓励学生专业成长。开展校内的学生竞赛、创作大赛,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校外比赛。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、河北省“燕赵青年说”演讲比赛、河北省直播助农等赛事中屡创佳绩


 

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证书

二、坚持产出导向,培育应用人才

基于社会需求调查,文传学院坚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,各专业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。

1.绘制职业能力图谱

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,通过社会需求调研、毕业生跟踪调查等,各专业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。围绕培养目标,分析、优化毕业要求设计,在此过程中形成并绘制了职业能力图谱。通过职业能力图谱实现了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整合、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整合、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的整合。据此,各专业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,形成职业能力图谱课程对照表,清晰了教学目标。同时,该图谱在通过新生专业导航对学生展示,引导他们建立从学业、专业到职业的发展观念。

2.打造“网格式”课程体系

以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,结合职业能力图谱的具象化引导,按照“反向设计、正向施工”的原则,各专业进一步聚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,突出了专业技能培养,探索了特色育人模式。围绕提升学生专业技能,改变传统的核心课一贯到底的“树状”结构,探索建设“网状”结构课程体系。汉语言文学专业网状结构覆盖理论课程、专业技能课程和教师技能课程三个维度,传播类相关各专业课程形成专业交叉融合,课程呈网状交织,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互相呼应、相辅相成。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出现端倪。

3.多措并举打造新型育人模式

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度重视师范生“三习一训”实践教学环节。从单纯的鼓励学生读书和写作,向提升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改进,形成四项专业特色实践,成为“一训三习”实践的有效补充。学生三学年完成完成百部经典阅读、2万字的读书报告和读书专题汇报,完成300篇的诵读任务并进行诗词诵读等级认定,持续提升书写和写作能力,实施“一讲、二说、三比赛”的教学实训。广播电视学、广告学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积极探索实施联动效应,推进新文科建设下的专业发展内涵建设。播音与主持艺术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文字能力、艺术创作、表达能力以及知识技能培养为重点,探索准行业化实训实践。

三、推进协同育人,融通地方资源

大学因城市而兴、因地方而兴,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与地方的合作。文传学院坚持立足衡水谋发展,打造协同育人新范式。

1.搭建协同育人平台

按照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思路,学院积极和行业企业合作,搭建协同育人平台。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接教育产业,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,实现了和衡水区域基础教育学校的实习对接。同时,该专业主动出击,和地方中学共同召开语文教学研讨会,共同培育教师教育类师资,共同推动学生的见习、实习、研习工作。传播类专业积极和行业企业合作,打造了校企合作项目,形成了系列合作成果。文传学院积极开拓协同育人渠道,探索实施传播类专业集中实习,实习基地覆盖衡水全域。2023年4名实习生被实习单位县级融媒体录用。

2.整合地方育人资源

学院充分利用地方优质教育资源,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。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,如诗经、民俗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,将其融入课程建设中,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。借力地方教育资源,实施校外导师制度,聘请地方中学优秀师资为师范生授课,聘请地方媒体行业专家、业务骨干共同培养传播类人才,通过一线导师的言传身教,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。利用地方企业资源,建设校外基地,利用其设备和场地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机会。地方基础教育学校、主要媒体单位均对学院的人才培养予以全力支持。

3.开展协同育人实践

通过与相关产业、机构和企业的深度合作,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。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明确人才培养目标、课程设置、实践教学等内容。利用实习实践基地协同育人平台整合各方资源,实现资源互补和协同发展。校校、校企协同推进实践教学,开展实践实训等教学活动,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。教师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,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,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。

四、引导志趣发展,助力学生成长

1.多举措激发学习兴趣

优化课程设置,汉语言文学专业将诵读、书法等兴趣类课程列入课程体系,传播类专业打通专业选修课程,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修业空间。鼓励教师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,通过案例分析、小组讨论等,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,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。组织实践活动、项目制作、社会调查等,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。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平台,开展线上教学和线下互动相结合的方式,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。同时,通过优秀毕业生交流、学术讲座、文化活动等,让学生感受到学院的文化底蕴和学习氛围。

  

学生根据兴趣形成读书小组,根据读书体会拍摄好书推荐视频

 

2.多方向提供平时实践

整合校内外资源,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。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电视台、学生记者团等组织,进行节目策划、采访、拍摄、编辑等工作。服务校史展、校园解说、校园活动主持,获取实践机会。邀请企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践教学导师,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。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视频制作比赛、摄影比赛,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竞技精神。通过和第二课堂的结合,实施访师活动、调查研究等,引导学生深入教育一线、媒体一线,进行理解、感受,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。

3.建立个性化学习指导

建立了人文学社、书法兴趣小组、影视制作剧组等社团和组织,组织相关的活动和实践,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。创建了“文学不迟到”公众号等专业展示平台,鼓励学生发表相关作品或成果。成立了“聆听凡声工作室”“乙凡训练营”,引导学习强化语言和出境实践学习。邀请知名作家、书法名家、业界权威到校交流,拓展学生的视野。努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,如职业规划指导、学业导师指导、创新创业指导、学生参赛指导等。这些指导和支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,为他们的志趣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。

为学生提供分类指导

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文传学院将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,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,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本科教育。

文学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©2021-2023        负责人邮箱:46883362@QQ.COM

联系方式:QQ:46883362